VPN网络翻墙 与 2025版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





       本期我们将讨论一个大家既感兴趣又讳莫如深的话题——VPN网络翻墙安全

     通过三个典型的真实案例,我们试图为您还原,在固若金汤的GFW防火墙监管之下,翻墙者是如何被发现的,以及2025年新版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。


事例一:林某,上市公司高管

  • 时间:2024
  • 处罚:行政拘留

       林某在推特上发表极具争议的言论引起了注意。尽管他从未在推特上透露个人信息,也没有因使用VPN工具导致数据泄露,可以确定这与GFW无关。然而,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导致他暴露的唯一原因,竟是他一个不起眼的习惯——习惯用QQ邮箱注册社交媒体账号
      正是因为用QQ邮箱注册了推特账号,成为了让他被锁定的关键线索。


事例二:马某,程序员

  • 时间:2023
  • 处罚:行政处罚+没收105.8万元

       这位程序员是ABP领域的技术专家,曾因翻墙敲代码事件而备受关注。警方起初通过其推特账号发现他在GitHub上的兼职工作,并据此认定其所得为违法收入,最终对其处以没收105.8万元的罚款。

       这一处罚引发了巨大争议。根据《计算机国际联网暂行规定》第十四条,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需罚款,且若有违法所得,还需没收。然而,这一规定从未明确定义防火墙的存在,而VPN本质上也并非其他信道
更重要的是,处罚违背了《行政法》的比例原则——执法不仅要依法,还需兼顾目的与手段的平衡,并尽量降低对公民权利的侵害。

        这位程序员依靠专业技能合法获得的收入,不仅是个人努力的回报,还为国家创造了外汇收入。如此一来,处罚的合理性自然受到广泛质疑。

        与此同时,2023年初,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新闻透露,超过2亿个推特账号遭到黑客泄露,其中包括注册邮箱地址。这次泄露事件,或许也是众多用户被请喝茶的原因之一。


事例三:编程随想

  • 时间:202412
  • 处罚:终审判处7年监禁

      提到编程随想,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,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,他的事迹应该不用多说了,而他的落网原因更是令人叹息——他在国内豆瓣平台开设账号,并使用了与外网相同的网名,甚至将博客地址直接挂在了豆瓣主页上。也有传闻说,他在外网也使用了跟国内CSDN完全相同的账号用户名。
       这样的自投罗网式曝光,让人不禁疑惑:是因为他过于自信,忽略了这些细节?还是故意为之?


三个故事,一个共同点

        林某、马某,以及编程随想,他们分别代表了普通人、专业技术人才和顶尖大牛,三种VPN翻墙者的缩影。然而,他们的翻车原因,却并非在GFW的技术层面被破解,而仅仅是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薄弱


法律的演变与未来的方向

        不确定是否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反转?

        202511日,新版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。其中一个重要变化,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防火墙的存在进行了定义。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根据2021年浙江财经大学刑法学博士的解读,为他人提供VPN软件或服务属于违法,但个人使用VPN却并未被认定为犯罪。

        尽管正式条例中部分条款有所删改,但目前尚未看到明确禁止个人使用VPN的条文。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,个人使用VPN似乎在法律框架内是被允许的。然而,具体实施和司法解释仍需进一步观察。

       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,在浙江省门户网站的行政处罚公开记录中,与VPN翻墙处罚相关的信息几乎全部消失,而同期的其他行政处罚记录却仍清晰可查。这究竟是偶然,还是积极信号?仍有待观察。


总结:安全与自由的平衡

        VPN翻墙,这一行为就像互联网的隐秘角落,充满了冒险,也潜藏着风险。希望VPN封锁和反封锁、 猫鼠之战“在未来的某天可以彻底缓和,但保护个信息安全永远需要负重前行。

        而追求自由,也不应该是盲目的冲动,更应该建立在持续的理性思考之上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相关网址:
    
        2025年1月1日实施: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



        推特账号泄露:华尔街日报
        

留言